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油价暴跌,“三桶油”是坚持自产还是低价囤油?
 

    按照《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可以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但石油商业储备规模应远远高于战略储备安全线。面对低油价买入好时机,国内企业油储库存却相对饱和。

    4月20日,WTI一路跌至-40美元,成为石油历史上又一个“黑色纪念日”。2020年初的国际油价暴跌,给“三桶油”抛出大难题:一方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要求增储上产;另一方面油价已覆盖不了成本,产油就是亏本。 

    从今年3月国际油价暴跌以来,就不断有观点流出,国内“三桶油”的角色应从生产商向贸易商转换,加大企业储油能力,在油价暴跌时大量购进,充实国家原油库存。 

    事实上,据财新报道,油价开始下跌后,3月7日至13日,中石化就增派了20艘船出海抢油。储油能力与中下游炼化也直接挂钩,而新冠疫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除了上游开发生产,炼化板块也由于停工停产,加工量严重下降。 

    能源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数据显示,2020年前两月,中国原油储备(包括国家储备和商业储备)的储能利用率从去年年底的72%已升至83%。各企业储能已几乎用尽。 

这种情况提示我们:作为原油需求大国、进口大国,建仓扩储囤油,在国家安全战略层面意义重大,在企业降低成本、调节各板块盈亏层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削减支出 但明确国内不减产

   国际油价暴跌后,国际石油公司相继出台削减支出政策,同时产量也相应减少。 

    英国石油公司公告称,公司预计2020年资本支出比计划下调40亿美元左右,降幅25%,2020年公司油气产量将同比减少7万桶/日;康菲石油公司2020年资本支出将比原计划下调7亿美元,降幅10%,公司油气产量相应下降2万桶/日;雪佛龙2020年将削减资本支出40亿美元,降幅20%,同时在美国Permian盆地的页岩油气产量将比计划减少12.5万桶/日,降幅20%。 

   截至目前,中国石油预计2020年资本开支下调20%到30%;中国石化初步计划将资本开支下调2.5%,且正在动态调整2020年生产经营计划;中国海油将年度投资压减10%至15%,总成本降低不少于10%。 但与此同时,他们强调:保持国内油气产量增产计划不动摇。

   这与“七年行动计划”和国家对“三桶油”增储上产的要求紧密相关。 

    2016年-2018年中国原油产量从2亿吨以上下降到1.9亿吨。与此同时,原油和天然气进口量不断攀升。2018年,中国原油进口4.62亿吨,对外依存度超70%;天然气进口量9038.5万吨,对外依存度上升至39%,并预计到2030年达到44%。 

    正是这一系列严峻的数字,让中央领导在2018年7月批示,要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努力保障能源安全。 

此后,“三桶油”纷纷制订2019至2025年“七年行动计划”。

    2020年本是深化落实“七年行动计划”的上产之年。国内,长庆油田将完成上产6000万吨的目标,塔里木油田也将向3000万吨进军,并将和西南油气田一起,在今年诞生两个年产300亿方的大气区,渤海油田则正式开启年产4000万吨的爬坡之旅。 

    然而才一开年,就遭遇疫情蔓延,进而油价暴跌至二十年新低。

    目前国内“三桶油”的桶油成本应对当前油价,十分吃力。财新进行报道时这样描述:“生产一吨亏一吨。” 

    对于如何看待增储上产,财新近期采访了业内人士和相关专家。中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所所长戴家权表示:“关键看你怎么定位国内产量,如果定位于国家能源安全、石油供应安全,那无论油价怎么低,国有企业的产量不会做大幅调整。”

二、加紧储备库建设

    早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就宣布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旨在加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健全石油储备管理体系。决策层决定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

    按照《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可以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  

    随着国际油价的走低,在浙江自贸试验区,包括英国石油公司、道达尔等国际能源巨头在内的几乎所有油气企业都加大了原油储备力度。 国内一些民营炼厂已经开始使用一种“软体油罐”来储运石油,价格低廉且处置灵活。

    近年来,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石油储备设施建设运营,保持国家石油储备规模与石油消费总量相适应。储油不仅是国家战略安全需要,也是企业调节运营、抵抗风险的需要,拓展储油容量在低油价期填充库存,应该成为能源企业多头并举中的一举。

 

 


 

 
版权所有:南京海邦贸易有限公司 苏ICP备17007274号-1